郑学斌老师,2006年作为先进人才被引进到我校。2006年8月至今,为我院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学科带头人,从事《食品微生物学》、《微生物检测》、《畜产物加工》、《粮油加工》、《市场营销》、《公司管理》等的教学和科研工作。
在教学方面,郑学斌老师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,以及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,讲课深入简出,通俗易懂,大量运用本人的亲身案例,结合公司对岗位的需求,来讲解本课程的知识点,同时在教学的同时,每天课前一个激励小故事,不断激励学生,树立远大的目标,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。而且和同学们打成一片,利用互联网的便捷,为学生开导、解惑,被学生评选为“我心目中的好老师”候选人之一。
根据高职院校办学的宗旨,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,郑学斌针对食品专业的特点,建立了课程、实践、平台叁大双创教育体系,全面开展“专业技术+创新创业”的差异化创新创业教育。
八年前郑学斌老师就提倡教学改革,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,坚持为培养学生的技能而教学,鼓励学生们创新创业,开放加工实验室,曾经组织学生成立烘焙兴趣小组,以帮老师和学生购原料代加工面包的形式,每天根据老师和学生们的订单制作面包蛋糕,既解决原料来源问题,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,熟练地掌握了烘焙这项技能,该活动深受广大老师和学生的欢迎。2016年9月,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,郑学斌老师带领以赵腾为主的15食品创业团队,成立了食品专业首个创业实体公司---魔幻营养烘焙坊。
机器落后,设备不够,都是难以逾越的困难,郑老师积极向院、系领导提出申请,并用魔幻烘焙坊的实际行动,赢得了院系领导的一致赞誉和支持,也为食品专业的革新和发展,获取了硬件设备上的支持。
烘焙坊不同于教学实验室,也不同于校外的生产公司,如何引导学生勤于动脑动手,这首先就是一个考验。烘焙坊的策划主旨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平台,成为学生创业的孵化器。很多学生带着满心的兴趣而来,但兴趣往往又在重复不断的实际操作中消磨殆尽,原本队伍壮大的兴趣小组,开始出现了“逃兵”——有的两天打鱼叁天晒网,有的来了也懒得动手,有的干脆就见不到人影。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将兴趣固化为创业的动力,是挑战郑老师的第二个考验。
经过反复思考,除了给学生物质上的奖励,郑老师还在思想工作上深挖后劲,引导学生立足于现在,放眼未来。就业的压力是学生众所周知的,如果没有一手过硬的本领,走出校园后,想有一番成就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郑老师将烘焙坊交给学生打造,自己只作公司策化的引导,技术上的支持。让学生成为烘焙坊的主人,这或许是增强他们责任心,执着于创新事业的最佳途径。
为了烘焙坊能够在独立运作、自负盈亏的前提下能维持自身开支,持续运营下去,郑学斌老师四处奔走,为烘焙坊的产物寻求销售途径。在院领导的关心和关注下,给与烘焙坊大力的支持,为烘焙坊捉襟见肘的困境,解决了燃眉之急。
下课的铃声响了,老师们就可以下课了回家了。但魔幻烘焙坊没有下课的铃声,这里既是创新创业的阵地,也是郑老师牵挂的地方。用郑老师自己的话说:“我上班是5+2,白加黑。”每天早晨一睁眼,他第一个想到的是今天的学生又需要哪些帮助了;无论有没有课,周六还是周日,他都风雨无阻地赶到学校去,那里总有一大堆事情等着他解决。一到烘焙坊,同学们都围上来,七嘴八舌地要求他一一解决操作或者销售中的一系列问题,有时,学生之间的小矛盾,也需要他去化解。有一次周末,身体不舒服的郑老师想在家休息一下,不料,学生打来电话,说烘焙坊的钥匙忘记带,门没法打开。郑老师只得强撑着病体,不顾家人的反对,赶到学校。
因为全身心投入到学生创业孵化器上,从早晨上班,一直到晚上天黑才回家,家是一点照顾不到了,家人把他的工作看成是“出力不讨好的差事”。得不到家人的支持,并没有阻止郑老师对双创教育的积极性。他一方面尽力与家人沟通,另一方面尽力收集双创教育方面相关的数据,加大教学教研方面的研究,力求将现实操作,与教学理论、具体数据联系起来。
困难面前,郑学斌是一位不轻易言败的老师,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艰辛,大概只有他一个人能品味。但他又是一位不轻易退却的老师,创新创业,任重道远,我们相信郑老师会披荆斩棘,带领学生走出一片康庄大道的!(供稿:生物系 编辑:朱鹏飞)